
环县作为省法学会确定的省级基层服务站联系点之一,始终得到省法学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,这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、注入了强劲动力。近年来,我们紧紧围绕基层服务站建设这一主线,坚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,着力推动法学资源下沉、法律服务前移,积极探索构建“333”法治服务工作体系,切实提升基层法治服务的能力和水平。
一、织密三级网络,筑牢服务站实体根基
在省、市法学会的悉心指导下,我们坚持实事求是、因地制宜的原则,着力健全完善县、乡、村三级服务站网,努力打造“县乡建站、村居融通”的“1+8+N”的梯度服务网络,实现节约整合资源和便捷高效服务的双向共赢。县级层面突出核心统筹,2024年5月在县综治中心建成县级基层服务站的基础上,紧抓今年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契机,同步推进服务站升级改造,选派2名法学专家常驻,全时全域全程提供专业法律支持。乡镇层面突出区域中枢,准确把握打通法治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功能定位,聚焦基层群众和乡镇实际需求,统筹乡镇综治中心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资源,按照辐射片区人口、服务范围半径大致相等的原则,规范建成8个乡镇服务站,服务范围覆盖全县20个乡镇,确保普法宣传、法律咨询、法治实践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。村级层面注重一线便民,探索创新服务站功能延伸模式,将法学会的服务职能深度融入现有的“一村一法律顾问”机制、村级法律服务工作室和网格化管理体系,实现法治服务在全县267个村(社区)的功能全覆盖。
二、创新三级模式,激活服务站专业效能
我们根据县、乡、村三级服务站的功能定位,探索创建了差异化的服务模式。一是县级“常驻+引领”强化实战指导。作为统筹县域法治服务的“中枢大脑”,我们派驻2名曾任民事法庭庭长的资深法官常驻县基层服务站,直接参与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调处的同时,一线指导综治中心各调解室、乡镇服务站和村居法律力量的业务。24年以来,直接参与调解并成功化解案件169件,县域法治服务能力有效提升。二是乡镇“法治+指导”赋能基层治理。乡镇服务站作为“区域支点”,是承上启下的关键。我们通过建立“法官联系点”制度,实现了“一乡(镇)一法官”与服务站工作的有机结合,法官通过线上线下方式,深度参与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化解与法律咨询。同时,指挥协调242名“三官一员一师”专业力量下沉至全县399个网格,确保专业法律服务能够通过服务站体系,精准投送至基层一线,参与基层社会治理。三是村居“法治+融合”促进源头化解。与“一村一法律顾问”机制深度融合,明确村(社区)的法律顾问同时也是法学会的驻村代表,常态化参与村一级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、矛盾纠纷化解和普法宣传,年内已累计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90件;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深度融合,将法治服务嵌入网格员日常工作职责,让网格员成为法律政策“宣传员”、矛盾纠纷“信息员”和法律服务“引导员”,第一时间感知和响应群众法律需求。
三、汇聚三类资源,强化服务站支撑保障
我们着力整合各类资源,为基层服务站高效运行提供多元支撑。一是线上平台让服务更便捷。充分运用“环您无忧”小程序、各类“说法”专栏等线上平台,提供“不打烊”的远程服务。年内线上调解58件,制作短视频31期,用“数据跑”替代“群众跑”,极大拓展了服务时空。二是专家智库让决策更科学。充分发挥法学专家的“智库”作用,20名法学专家在服务基层调解的同时,更深层次参与地方法治实践。24年以来,依托服务站平台,为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12项,参与县人大督办调研8次,列席政府会议25次,审查县政府合同协议23份,参与办理复议案件并提供咨询31件,审查稳评备案51份,有力支撑依法行政。三是法治宣传让氛围更浓厚。坚持以各级服务站为辐射源,常态化开展“法律十进”、模拟法庭等活动,并创新利用“村民小组会”、“创稳小院”等群众身边场地进行微宣讲。年内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超1900余场,让法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。










